地址:西安市长安区北长安街吉源商厦二层
联系人:李先生 029——89257168
手 机:15991685638 QQ:584770725
邮 箱:fuhai998@126.com
浅谈书法艺术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传承、创新、发展是书法艺术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的内在机理,三者辩证地统一存在于书法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换言之,也就是说书法艺术就是在不断地传承、创新、发展,再传承、再创新、再发展的螺旋式上升进程中得以存在、延续和发展的。传承是向由传统所积淀而成的“土壤”汲取养分的过程,创新则是书法艺术实现“新跨越”、“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发展既是传承和创新的目标指向,又为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外部条件。
传 承
师古为根,传承为本,三千多年的文化渊源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是书法艺术繁荣发展的肥沃土壤。
没有过去就没有今天,离开传统就无所谓现代。书法艺术上有“前圣后圣”之说,指的是书法名家楷模的先后次第接续;有“合矩同规”之论,是指名家风范和艺术精神的连续一贯。黑格尔说过,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历史在现实中的缺席意味着现实的空场。同样,没有对书法艺术传统的深刻理解与继承,创新和发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某种意义上讲,继承传统,就等于掌握了一把开启书法艺术宝库的金钥匙。
1、书法艺术的传承必须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把握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根本性的重要因素。王羲之说过:“虽世殊事异”,但“其致一也”。这是散文《兰亭序》不朽之所在,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之必然。书法艺术本身是综合性的,其传承、创新和发展的过程,自始至终是以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以往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书法艺术并非仅仅是写字的形体表现,更重要的是强调通过作品所表现的精神内涵,其气韵、神采、境界、意趣、风骨等等,皆是作者通过一定的笔墨技巧对中国传统文化综合修养的体现。如果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缺失,那么人们就很难深刻理解书法艺术的奥妙。反过来,书法艺术本身也即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对维护中国传统文化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化艺术是代代传承的,前人俯瞰后世,谓之“来者犹可追”;后世仰瞻前人,并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探索前进,是一种在传承中开拓创新。书法产生与发展的“土壤”永远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如果书法艺术脱离或失去了这一生存的“土壤”,则在根本上丢掉了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基础。
2、书法艺术的传承必须行进在前人书法艺术成就的路基之上。
从金钿落地、芝草云团的石鼓文到骨气风匀、方圆妙绝的秦小篆,从无妙不臻、诸法齐备的汉隶到承前启后、美妙简捷的钟鹞楷书,从王羲之贵越群品的行书到张芝、怀素、孙过庭腾芳飞彩、超妙入神的草书,从满目珠玑、险峻峭拔、魅力千古的魏碑到法度谨严、筋骨齐备的颜、柳、欧、赵楷书,再到风樯阵马、意态昂扬的苏、黄、米、蔡、……。数千年书法艺术宝库群芳异彩,美不胜收。前人的艺术成就是我们“登高望远”、“更上层楼”的基石。回顾三千多年的书法史,无论是始创行书第一人的刘德升,还是师从刘德升的钟繇的推陈出新,还是王羲之对钟繇书法的整体规范,都离不开对前人艺术成就的继承和弘扬。尤其是书法正体,更是由周至秦汉唐而一脉传承,历宋元明清而沿用至今。以“不践古人”为快的苏轼仍然要看重蔡襄的楷书,董其昌十分推崇沈度的“端楷”,唐太宗好书而独尊王羲之,均表现出他们对传统的认同。近现代书法大家于右任、郭沫若、林散之、沙孟海、舒同、启功、沈鹏等,也无一不是在认真临摹、借鉴前人基础上实现艺术风格的升华的。可以说,书法创作是在继承前人艺术精髓中求得发展,是在临写古人优秀碑帖中灵感萌生。只有行进在前人书法艺术的路基之上,才能不走弯道,不走歧路,才能提高悟性,充实底气,实现艺术成就的新跨越。
3、书法艺术的传承必须建立在夯实书写基本功的前提之下。
真正艺术家的名望,是在数十年如一日刻苦学习的基础上,由深邃的文化、历史、艺术知识沉淀而成的。没有基础的东西总是不能长久的。唱京剧的演员,没有表演、唱腔、道白和深厚文化底蕴等方面的基本功,其节目不可能受到广大戏迷们的欢迎,甚至得到的是“喝倒彩”;没有文学知识渊博的基本功,就不可能写出令人折服、“洛阳纸贵”的文艺作品。同样,没有练就书写汉字的基本功,就不可能创作出影响书界的书法艺术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名扬1600多年之久的书圣王羲之,他的书法艺术成就也是建立在扎实的书写基本功之上的。古曰:羲之“早岁从卫夫人学书,后博览前代名家书法,遂改初学,采择众长,备精诸体。”其草书浓纤折衷,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千变万化,纯出自然,在我国书法艺术史上具有继往开来之功。苏东坡亦曾说:“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从“笔秃千管”至“笔成冢”,从“墨磨万锭”至“墨成池”,可谓练书之艰辛。又尝闻赵盂頫能背临十三家书而毫厘不爽,可谓临书之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古之大家一字千金,然成功背后的艰辛几人知。
创 新
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历史进程中,创新是书法艺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主张继承传统,并不是要一味沿袭,从实质到形式都没有新的突破,其继承也就大打折扣。三代甲骨、金文的率意而朴厚,秦汉的雄浑与稚拙,魏碑的博大与雄强,晋人的潇洒与飘逸,唐代楷书和狂草的谨严和豪放,宋人的重意,明人的尚态,清中晚期的碑字复兴,可以说,每个时代都有鲜明的艺术追求和独有的艺术特色,这中间既是一个传承关系,又是一个创新关系。创新应该是科学的、循章法的、不脱离实际的,并加之自我灵性与感悟的认识升华。“增强时代感”、“弘扬主旋律”、“风格多样化”是创新的三大要素。
1、“增强时代感”是书法艺术创新的内在要求。
在三千多年的书法历史长河中,每个时代都创造出了只属于那个时代审美特征的艺术精品。既有前人艺术特点又明显地区别于前人,故书法艺术长河才源远流长。如小篆都是中锋、藏锋用笔,线条挺劲圆匀,富于立体感,结构整齐对称,它把庄严凝重与舒展自如统一于崇高肃穆的气度之中,在书法艺术上折射出封建中央集权威严统一的特征,这是秦篆反映的时代精神。只有继承而没有创新发展,是食古不化,那是“克隆”,那是书奴。《文心雕龙》(南朝梁刘勰著)云:“若爱典(雅)而恶华(丽),则兼通之理偏。”“刚柔虽殊,必随时而适用”。因内容的不同需要而因势利导地变化表现的形式,如此才可使“真情”、“神采”凝结成为一个整体,达到内容和形式之间有机、完美的统一。“笔墨当随时代”,作为一个现代书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贵能“古不乖时”,要在尊重书法艺术创作规律的基础上,使书法作品既具有晋唐风韵,又有独特的个性风格,既具有民族特点,又具有时代精神,在古老的国粹艺术中注入新的血液,使之符合新时代文化的审美标准和要求。
2、“弘扬主旋律”是书法艺术创新的基本原则。
书法艺术的创新,必须坚持党的文艺方针,积极弘扬“主旋律”。社会审美理想应该是多数人所认同的,这就是“真、善、美”。也只有对“真、善、美”的追求,艺术作品才能吸引人、感染人、鼓舞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论语》(孔子著)、《孟子》(孟子著)、《史记》(司马迁著),即使时空遥远,今天读之仍然朗朗上口;李白、杜甫、白居易,讴歌美,鞭挞丑,直抒胸臆,深入浅出,作品行云流水、千古传诵;王羲之、颜真卿、米芾,他们的墨迹流传至今,依旧光彩闪耀,无论有无书法常识和创作经验,欣赏者都能够从中体味美感,获得享受。这些作品其核心的精神,就是“真、善、美”。我们通过书法创作,来达到写意传情、陶治情操的目的;同时,通过研究书法艺术,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所以,书法作品要把体现“真、善、美”作为永远的主旋律,如果否认真与善,抢劫了美,最终必然导致假美而成丑恶。这几年,就出现过“丑书”的问题,以行草为多,正书亦有;平民不识、书家难辩;不讲章法、字体瘪干;依笔成书、胡乱涂鸦;龙蛇飞舞、非书非画;其线条缺乏圆润、挺拔、俊俏之美感,其字形远离传统、和谐、稳健之纯美。我们不禁要问:如此“风格”的所谓作品,究竟是对书法艺术的创新,还是对书法艺术的玷污!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书法艺术必须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符合民族的欣赏习惯,这是个方向问题。只有这样,书法艺术这丛人类艺术奇葩才能永远绽放亮丽的色彩。
3、“风格多样化”是书法艺术创新的主要途径。
在书法艺术创作上,各种书体和不同风格都应当得到繁荣与发展,即毛主席所讲的,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对书法艺术而言,最为重要的是独特性,即创新形式,而具体的创新形式便是艺术风格。书法艺术风格本身具有多义性,既指向书法家的风度品格、内在气质,也指向书法作品的风格骨力以及表现形式。“和而不同”是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只要合乎形式美的要求,各种差异化的创新形式都是书法艺术所欢迎的。“综合融会”是书法艺术风格形成的一般原理。简言之,就是书法家有选择地组合书法艺术各要素(主要包括立意和笔墨技巧),使之能够有机结合并相对稳定下来。王羲之的历史功绩就在于,他改革了钟繇的笔法,吸收了群众书法中的精华,完善了楷书、行书、草书,他并非诸“新体”的首创者,而是完善过程中的“集大成”者,也因而成为历代公推的“书圣”。为了拓展书法风格的广度和深度,新世纪的书法创新应牢固树立两种“风格多样化”的观念:其一是书法家群体风格多样化的观念,其二是同一书法家作品风格多样化的观念。后一种观念尤为重要,它要求所有书法家特别是已成名书法家也不能安于现状,而是应以“艺无止境”的态度不断“变法”,继续形成有着更高境界的新风格。在这方面,书法艺术始终向所有立志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书法家敞开大门。
发 展
作为民族文化的“国粹”,书法艺术的持续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全球文化交融与碰撞空前剧烈,电脑的普及,使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观念受到严重削弱,对书法的认知和理解也产生了时代隔膜。因此,当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毛笔书写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转换为硬笔,再过渡到键盘的时候,书法艺术的可持续发展正经受着严峻的、灾难性的考验。
1、要强化当代书家的责任心,当好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排头兵。
现在书法界有一种倾向是值得忧虑的。主要是书风导向上的问题。有人主张抛弃传统,否定继承的意义,而进行“原创式”的创新。还有的小行书写得不错,但故意勾掉几行,改写几个字,美其名曰“仿古”。再比如说,前几年发生的“广西现象”,那些采用染色、作旧、拼接等包装手段的作品,竟然比北京江苏这些书法大省入选得奖的还多。如果打着“推陈出新”的旗号,不从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力上下功夫,而是热衷标新立异,靠花样翻新制造视觉刺激,使艺术创作脱离大众的审美需求,实际上是责任心严重缺失的表现。端正书风导向,一是要临帖苦修,形成“合矩同规”的书风导向。孔子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前代大家的法帖,正是保证书法家智慧、情感不至于无限度发散的“规”和“矩”。欧、颜、柳、赵等,各有千秋,但皆然合道,都在规矩之中见其技巧,即“用古人之规矩,而抒写自己之性灵”(清董綮语)。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通过临摹悟到古人用笔的方法,这是至关紧要的一环。所谓得笔法者得书法,其次才是结体(字法)和墨法、章法。元代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之感叹是发自内心的,我也常有“恨不见古人落笔处”之憾。只有通过大量临摹古人的法帖和墨迹,不断地揣摩、感悟古人用笔的妙处方能有所得、有所悟。比如说,古人用笔起、行、收或逆或顺,或方或圆,或中或侧,或藏或露,或疾或迟(激、缓),或八面出锋,或用腕力提等,不一而足,这些都需要习书者用心去体悟、去实践。二是要潜心静修,形成“厚积薄发”的书风导向。古人“书无百日工”的经验总结,讲的是书法研修的长期性,殊难短平快,实在是急躁不得。唐太宗曾说“心神不正,字则欹(qi)斜,志气不和,书必颠覆”,还说“书学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刘熙载评王羲之书法“力屈万夫,韵高千古”。的确,右军的质朴与文采,劲健与婀娜,雄伟与妩媚,法则与自由,对立与和谐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书法体系,既宁静高雅又潇洒风流,那字里行间殊难找到一丝“躁”的气味。在喧嚣芜杂的社会生活中,书家也不可能超身世外,但“大隐隐于市”,内心的平静与澹泊可以让我们提高悟性、洗尽铅华,厚积薄发,写出具有浑厚底蕴和较高水准的书法作品来。三是要德艺兼修,形成“书以人重”的书风导向。“苟非其人,虽工不贵”。在传统的书法艺术品评中,道德修养被放在最为重要的位置上,历史上就有一些人字也写得很好,但只因其为人奸诈,或气节丧失,为后人所不齿,拒绝效法。作为当代书家,如果不注重自身修养,没有社会责任心,其作品也很难得到大众的认可。最近几年,经常有书法家捐资助学、扶贫济困的事迹被报导,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青海也先后有多名书家被评为“德艺双馨艺术家”。特别是在“5.12”汶川大地震后,许多书法家以作品义拍、义卖的形式,向灾区人民献出了自己的爱心,我省书法家也向地震灾区捐赠了300余幅书法作品,充分彰显了现代书家的社会责任心。
2、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传承国粹的浓厚氛围。
书法艺术是属于全民族的精神文化财富,只有营造积极参与的浓厚氛围,充分调动起每个社会成员弘扬传统、传承国粹的主人翁意识,书法艺术才能真正得到持续协调发展。一要建立书法事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调动积极性。书法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全社会协调配合。要实现“着眼长远、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建立规范化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各级书协结构体系、各类展评活动规划以及各项竞争激励机制。最近,为繁荣青海书法创作,打造西部书法强省,青海省书协出台了振兴省内书法创作的系列新举措,决定启动振兴青海书法创作百、千、万工程,制定“进入利益、进入荣誉、进入职务”的三项激励机制。我想,这几项措施抓住了书法艺术持续发展的关键,必将为青海省书法艺术的繁荣注入强劲的活力。二要拓展书法艺术弘扬推广的方式途径,扩大影响力。充分发挥各级书协的主导作用和大专院校的辐射作用,启动“书法推广计划”,增加书法教学点,开展好书法培训和函授教育,搞好书法展览、书法笔会、书法灯会、书法庙会以及书法教育进学校、进军营、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等活动,组织好“书法之乡”、“书法名城”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各类传媒优势,建好各类书法报刊和网站,还可以考虑创设“中国书法出版社”,利用有线电视系统开设书法电视频道,建设集收藏、研究、展示和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书法艺术馆”或“中国书法博物馆”,不断扩大书法艺术的影响力。三要完善书法基础教育学科体系,建强后备军。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书法高等教育体系,各高校普遍开设了书法的选修或辅修课程,中央美院、中国美院、北师大等30多所高校开设了书法艺术专业。但与此同时,书法教育体系的基础却还很薄弱。有的大学的书法教育队伍,师资力量很弱,甚至其博士生导师,字也写得很差,底功不足,夸张有余,尽显虚浮作态之势。因此要办好书法教育,必先精练其师资队伍,打铁先要自身硬,无有名师,何出高徒。2006年9月,书法教学正式列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抓住这一重要契机,呼吁教育主管部门将书法课作为规定课程纳入中、小学教育大纲,尽快实现“书法教育从娃娃抓起”,努力建立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水平较高、潜力较好的书法创作后备队伍,以夯实书法艺术传承、创新、发展的根基。
3、要拓展国际交流的形式和途径,增强中国书法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书法作品中线条的刚柔、轻重、粗细、穿插及搏动,通篇虚实、疏密的黑白对比,以及“气”的连贯、“势”的开合、“神”的交融、“韵”的生发等都是美学因素的特性及融合,不仅具有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意义,进而也在不断影响亚洲乃至世界的审美意识。无论是在中国大陆,台港澳地区,以及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欧美各国华人社区,魏晋唐宋等中国历代书法家的作品被各家博物馆、收藏家视若珍宝、竞相收藏。2006年,中贸圣佳秋拍中,黄庭坚《行书董宣传》拍出550万元的天价。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拓展,书法艺术深受西方造型艺术家和抽象主义画派的青睐。与此同时,有些中国书家,也从西方画派的美学意味中得到启发。开展书法艺术的国际交流,让更多的国际友人认知书法、理解书法、研习书法,对于加强各国人民互相了解,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当代,国际书法交流的形式及途径,还有待扩展。一是丰富交流形式。不局限于单纯的作品展示,可以组织书法家和青少年书法爱好者走出国门,或者邀请外国及港澳台地区书法爱好者来到中国内地,进行作者间的当面对话和现场创作,使彼此既联络友谊,又沟通艺术见解,讨论创作现象,交流与获取艺术信息。二是扩大交流范围。充分发挥“国际书法交流大展”、“国际书法大会”等平台的作用,面向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欧美华人社区等书法艺术较为普及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国际书法教育及学术交流。从书法的人文精神切入,研讨若干有关问题,从而充实国际书法交流的内涵,扩大国际书法交流的效益。 三是拓展交流途径。利用各种大型活动的时机借台唱戏,举办中国书法艺术展,提高中国书法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今年8月北京奥运期间,中国书协在北京就举办了许多形式的书法艺术展示活动,吸引了大批国外游客的目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当前全球文化交流、文化互补的大背景下,书法艺术作为中华民族在人类审美领域的独特创造和伟大贡献,其国际舞台必将更加宽广,也必将为人类文化园地增添出更加美丽的奇葩!
积淀历史 传承经典 创建品牌 彰显个性
版权所有:福海品牌文化研究院